近年来,AI在学术领域的渗透越来越深,从论文写作辅助到数据分析,甚至开始涉足同行评审。Nature最新报道,全球41%医学期刊或已部署AI审稿系统。Wiley集团对近5000名学者的调查显示,30%的研究者已经或正在使用大语言模型辅助评审。这一趋势引发了学术界的广泛讨论:AI是否会彻底改变传统的同行评审模式?
那么,未来AI是否会取代人类审稿人?以及学术界是否愿意接受AI审稿?
AI审稿的优势:效率与客观性
传统审稿流程最大的问题是慢。一篇论文从投稿到发表,平均需要3-6个月,甚至更久。而AI审稿可以大幅缩短时间,比如:
初筛:自动检查格式、语言、基本学术规范(如参考文献完整性),减少编辑的机械劳动。查重与数据核查:AI可以快速比对数百万篇文献,识别抄袭或数据异常;内容匹配:AI可以判断论文是否符合期刊范围,甚至推荐合适的审稿人。
此外,AI理论上比人类更客观,不会因为作者的名气、单位或人际关系而影响判断,这对打破学术圈的“马太效应”可能有帮助。然而,效率与客观性只是审稿的一部分。 真正的学术评审不仅需要机械化的规则应用,更需要深度的领域知识、创新性判断和对研究潜力的敏锐洞察——这些恰恰是当前AI技术的短板。
AI审稿的致命缺陷:缺乏真正的学术判断力
尽管AI在技术层面进步神速,但它仍然无法替代人类审稿人的核心能力,比如:
创新性评估:真正突破性的研究往往不符合现有范式,AI可能误判为“离题”或“方法不严谨”。逻辑漏洞识别:AI可以检测明显的错误(比如统计方法误用),但难以发现深层次的论证缺陷,比如理论框架的自洽性。领域隐性知识:许多学科的审稿依赖“直觉”或“经验”,比如某些社科研究的方法论合理性,AI目前无法理解这种。
更危险的是,AI可能被“欺骗”。比如生成的虚假参考文献可以骗过部分自动化审稿系统。
以目前的技术,完全使用AI审稿显然是不行的。
当前AI在学术审稿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①基础筛查:自动检查论文格式、语言表达和基本学术规范;②内容分析: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评估论文质量;③决策支持:为编辑提供审稿建议和决策参考。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学科领域对AI审稿的接受度存在显著差异。在计算机科学、工程等理工科领域,AI审稿的采用率较高;而在人文社科领域,由于研究方法的特殊性,AI审稿的进展相对缓慢。
尽管学术界已经开始尝试用AI协助审稿,但是大多数研究者对AI审稿持开放但警惕的态度:支持者认为:AI可以过滤低质量投稿,让人类专家集中精力评审有价值的论文。反对者担心:过度依赖AI会导致学术趋同化,边缘化非主流研究方向。不过短期内,AI更可能成为审稿助手而非决策者。
你怎么看?你愿意让AI审你的论文吗?
公众号
反馈
微信号
期刊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