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点评 >学术资讯 >说一个大家很难认可的观点:C刊要求发表论文的作者是博士副教授身份,原因是为了减少被硬塞过来的低质量关系稿!你能认同吗
说一个大家很难认可的观点:C刊要求发表论文的作者是博士副教授身份,原因是为了减少被硬塞过来的低质量关系稿!你能认同吗
发布时间:2025-04-25 浏览人数:103

“关系稿”一直是国内学术期刊的顽疾,许多学者通过人情、利益交换等方式让低质量论文得以发表,严重损害了学术公正性和期刊声誉。而核心期刊普遍要求投稿者具备博士学历或副教授以上职称(甚至要求通讯作者为博导),这一做法被一部分人认为是可以遏制“关系稿”的手段。

为什么核心期刊对投稿者的身份有严格的要求,非要博士+副教授职称呢?

1、国内博士和教授的数量远少于硕士和讲师,期刊编辑在面对高职称作者时,受到的“打招呼”压力相对较小。如果开放所有职称投稿,每天会收到大量熟人推荐的硕士生论文,很难公正审稿。用博士+职称这样的方式虽然不能完全避免关系稿,但是可以减少大部分关系稿,毕竟博士数量和教授级别的人数还是远远少于硕士和讲师身份的,而且这样做,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规避低质量稿件的处理难题。

2、高职称作者更依赖学术质量,而非“关系”。博士和教授通常已经建立了一定的学术声誉,他们的职业发展更依赖于高水平研究,而非单纯依靠人情发论文。因此,他们会更倾向于投递真正有学术价值的文章,而非靠关系强行发表低质量论文。另外,他们这一群体是最为爱惜学术羽毛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博士生反馈导师不愿意给自己做“背书”去发表C刊的原因。再现实一些,如果高校教授发表一篇低质量论文,很容易就会被同行所质疑,也会影响其在后续申报国社科/国自然课题。

3、博士的论文一般来说比较有突破性,而且能保证引用率,而核心期刊的立身之本就是其引用率,而博士和教授的论文通常更具引用潜力:一方面从研究深度来说,博士论文通常基于长期研究,理论或方法创新性更强,更容易被后续研究引用。另一方面从学术网络来说,教授和博导的研究团队通常更成熟,论文发表后能通过学术会议、合作网络等渠道扩大影响力,提高引用率。他们在学术上会有承续性,人脉也更广,可以间接提高刊物的自引和被引。现在的学术期刊早都被各种因子、评价扰乱办刊方针了,大环境如此,也难怪他们的选择。

4、博导的身份可以为论文质量担保博士培养体系确保基本学术能力。博士阶段的研究训练通常包括系统的文献综述、方法论学习、独立科研能力培养等,这使得博士的论文质量相对有保障。相比之下,硕士或本科生的研究经验较少,论文规范性、创新性可能不足。因此,期刊设置“博士门槛”,相当于预设了一道学术能力筛选机制,减少低质量投稿的涌入。

博导在学术圈的地位较高,其署名论文通常代表一定的研究水准。如果某位博导频繁推荐低质量论文,其学术信誉可能受损,甚至影响未来的项目申请、评奖等。因此,博导在推荐论文时会更加谨慎,客观上减少了“关系稿”的可能性。

但是,高门槛真的就能杜绝“关系稿”吗?

尽管上述情况可以理解支持“博士/博导门槛减少关系稿”的观点,但可能仍然存在部分知名学者仍可通过“小圈子”互相推荐论文,导致新的不公平。

对于期刊来说,如对投稿者身份加以限制,的确可以避免大量低水平论文涌入,减少审稿负担。但如果只接受博士或教授投稿,那么硕士生、青年教师和独立学者的研究成果将难以发表。导致知名学者更容易发论文,而新人即使有创新观点也得不到认可。

当前来说,期刊已经在向这方面做努力,一些期刊已经开始尝试为硕士、博士生或青年教师开设专门栏目,放宽身份限制,但仍保持严格的学术标准。高校也在降低核心期刊依赖症,采用多元化评价体系,不再唯核心论。总之,核心期刊提高高门槛是无奈之举,但不应成为所有学者的永久壁垒。

学员反馈 X
昵称:
手机号:
反馈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