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学术圈里时不时就冒出个争议话题:明明到了退休年龄,本该含饴弄孙的大学教授们,怎么还牢牢“钉” 在学术期刊上?尤其是核心期刊 C 刊的版面,常常被这些退休教授的论文占去不少。这些退休教授发的论文,确实不乏高质量的学术成果,但C 刊的版面就那么多,退休教授发得多了,青年学者的机会就少了。
为何已经功成名就的大学教授迟迟不愿退场?
①发挥余热
有的教授一辈子深耕一个领域,退休后有了更多自由时间,反而能静下心来打磨出有分量的研究。若因退休被迫中断,无疑是学术资源的浪费。学校为了保住学术声誉,还盼着他们继续发光发热;教授自己呢,几十年的学术惯性,也不甘心就这么离开“主战场”。
此外,现行科研评价体系并未给退休学者提供合适的角色定位——他们要么彻底退出,要么继续以“在职”标准竞争,缺乏过渡机制。正因如此,部分教授选择“退而不休”,既是对学术的热爱,也是对体制的无奈妥协。但问题在于,这种个体选择若不加以规范,就会演变成系统性不公,让本就紧张的学术资源更加失衡。
②C刊需要影响因子
大佬们自带“光环”,更容易受到C刊的青睐。而且,学术研究讲究连贯性,一个课题可能研究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半途而废实在可惜。还有些教授,想着带带年轻学者,通过论文合作把学术经验传承下去。另外,虽然退休了,但不少教授在学术圈还有影响力,期刊编辑出于各种考虑,也愿意优先刊发他们的文章。这就形成了一种复杂的局面,不是简单一句 “挤占资源” 就能概括的。
这种现象带来的影响,其实是双面的。从好的方面看,退休教授的高水平论文,确实能推动学术发展,他们的经验和影响力,也能给年轻学者提供借鉴。但从坏的方面讲,过度挤占资源,会打击年轻学者的积极性,让学术圈陷入【马太效应】的怪圈。
③教授也要考核,也要非升即走
当大学教师从“青椒”卷到“老椒”,教授在退休前仍面临严苛的学术考核,甚至更严。近年来各学校的评审标准陷入到一种“内卷”的境地。在高等教育领域:科研压力、教学负担、行政任务、职称评定等多重压力交织在一起,大学老师面临的压力比实际想象的可能还要大。即使是已经升至教授级别,仍然要面临严苛的学术考核。比如论文发表,必须要发表在本专业的权威和核心刊物上;必须要有国家级的项目基金等。
而转到青年学者这一边,C刊版面本就稀少,大佬们再占去一部分,留给他们的发文机会就更少了。这也是为何C刊频频在调整版块,不管是建立青年学者友好刊物,还是鼓励青年学学者发论文,一方面证明了C刊看到了很多青年学者的困境,一方面C刊自己也在求“变”。但结果如何,还未可知。
而青年学者发文到底有卑微?他们甚至不在乎能不能录用,只要能早点拒稿,已经属于是良心期刊。
本来嘛,青年学者更应该是C刊发表的主力军,要重视期刊的长远效果,还是应该重视青年学者,因为社会科学的未来,还是要靠年轻人,要想方设法为他们提供舞台和机会。学术圈不仅需要给年轻学者更多机会,也该尊重老教授们的学术热情。或许,只有不断完善学术评价体系,找到资源分配的平衡点,才能让学术生态更健康、更有活力,让不同阶段的学者都能各得其所,共同推动学术进步。
公众号
反馈
微信号
期刊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