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博士报考人数突破百万大关,比五年前翻了近一倍。
这个数据似乎在向我们展示,继考研热之后,考博热也要来了!然而现实真的是如此吗?
有观点提出,硕博扩招后,2025年可能是最好申请博士的一年。
在扩招的背景下,博士申请真的变容易了吗?
事实证明,读博越来越难了!
①申请条件上,现在越来越多的单位实行申请-考核制,申请者需要具备一定的学术成果,才能上岸。好点的院校甚至要求有SCI/SSCI或者C刊发表记录。其次非重点院校的申请者,也至少要有一篇论文或专利等。这样一来,对于一些双非院校背景的申请者来说,读博可不是更难了。
②考核要求上,博士毕业要求至少两篇C刊,且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不认可导师一作,要求必须学生一作。否则成果加倍!甚至两篇都不够了。
③博士毕业也变难了。
学校对博士的各项学习要求,成果要求都更加严格了,对论文的要求从之前的“发一篇,有一篇”到现在的“发一篇,是一篇”,对质量的把控更加严格。
而且因博士扩招而产生的学历贬值、学术内卷、博士过剩的担忧也不少。当下,关于劝退读博的相关话题也很多——
全世界都在呼吁「博士过剩」,那么还有去读博士的必要吗?
不觉得现在对于学历贬值的说法有点过了吗?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博士过剩不等于无用!你让一个博士和本科生或者硕士生同时竞争,博士生还是相当有优势的。残酷的是现实竞争层面。很多岗位,比如高校教职,辅导员等岗位的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地步。其次是因为年龄的启示,很多高校和体制岗位卡35岁。而对于博士来说,延毕是常态。
如果只是想要一个学历光环,那么读博可能不是最优解,但是如果对某行业非常有热情,对人生的规划非常清晰,或者是有目标行业比如AI等,那博士学历依然非常值得。
现在不考虑读博的人越来越多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读博的“隐形成本”远比想象的要高得多。博士的津贴可能根本无法cover掉读博的日常生活,甚至还要到贴,相对比没有读博的同龄人已经开始年薪多少万的时候,心里多少是不平衡的。再加上毕业的不确定性,论文发表的困境,导师的压榨等,更容易让人产生焦虑情绪。因此如果没有一颗强心脏,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读博真的是会压力很大很大的。
其实现在大家已经开始对读博祛魅了,因为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不应该跟风读博。
如果你决定读博,尽早明确职业目标——是走学术路线,还是进企业/体制?然后针对性积累资源(比如实习、横向项目)。想清楚自己今后将要面临的困境以及提前想好解决办法,可能会让读博这段经历更加轻松一些。
最后,要说明的是博士真正的价值不是学历,而是能力。
虽然学历贬值,但是博士训练的核心能力,深度思考,独立研究,数据分析,抗压能力,交际能力等等看得见的看不见的能力,都在随之提升。问题在于,很多人未能发现这一点,直到工作很多年才恍然大悟。
总之,读博确有风险,但是对于想清楚,看得远的人来说,仍然是稳赚不赔”的投资。
公众号
反馈
微信号
期刊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