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SCI最新版目录还在更新中,本以为扩容会给南核带来一些好的口碑,毕竟呼吁南核增加数量的声音一直都比较大,如今才终于得到官方的积极响应。没曾想,这本个月以来,南核收到的全是“差评”——
为什么与CSSCI同样都是期刊评价体系,现在北核的名声要比CSSCI好一些呢?
个人觉得有被带节奏的嫌疑。以往北核或者南核刚一公布,公众的目光多是在期刊的升降方面,“恭喜期刊入选”或是“质疑期刊不够格”,较少“攻击”评价体系本身的。(当然也有,评价体系的不公与不透明,早就是槽点,但是以往还没有被喷这么大声音的)
包括上次南核虽然也是没有发布完整版目录,但是并没有引起众愤。本次南核更新,很多个人号都在评论C不好,C毒瘤,气氛烘托到这里,“取消C刊”的诉求就被彻底放大。
国内有五大主流核心期刊体系,南大核心,CSCD,北大核心,科技核心和人文核心期刊。CSCD、科技核心和人文核心的认定没有南大核心与北大核心广泛,他们三个的目录是完全公开下载的。
南核期刊目录从2023年开始就不再提供公开版本,只是给期刊提供了下载“收录证书”的通道,北核目录先是发布入选证书,其后整本期刊目录以纸质书的形式出版面世。
南核争议点一就在于目录的不公开,既然评选了为何不能公开,特别是现在扩容,很多普刊入选C扩,C扩入选C刊的。如果CSSCI不公开,期刊再不上心,谁会知道谁是C刊呢,白白错过了发表的机会。另一点,南核不公开被大家猜测为要低调,不能正面和“破五唯”对立,但是也有人认为,南核本身就是破五唯的对立面。
南核最大的争议其实不是评选了南核,而是评聘体系误用了南核的标准,以刊评文,而刊物又为了入选南核,做了很多违背学术发展初衷的事情:过分追求名人效应和热点选题,忽略冷门学科以及学术新人的发展……如果扩容了,新入选的期刊也有可能步老牌C刊的后尘,继续为学阀打工。
看完大家近期的所有评论,小编真的想说,CSSCI的牌打的稀烂
-南核为什么不能像北核一样,承载千余本期刊?
在各项文件中,北大核心属于C级期刊,而C刊则属于B级期刊。两种评价体系的认定度不是一个量级。我们应该这样去看待南核和北核:南核:收录的是权威,顶尖期刊。北核:收录的是代表性期刊。办刊优质期刊有很多,但是南核只取金字塔顶端的刊物,当然扩容后是什么情况还不清楚,毕竟完整目录连个雏形也没有,如果目录这一次是盲目扩容,那么存在中端期刊也不是没有可能。北核取的是中上端具有代表性的期刊,要兼顾所有层次的作者,收录层次在外界看来会有些参差不齐,甚至有的你觉得应该入选的反而没有入选。我们可以从它们的发源中窥探一二:
北核诞生在中国公开出版发行期刊增速过快的环境中,当时期刊增量大、快,给期刊的收藏、管理和利用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北核研制的初衷是给图书馆进购图书制定方案,需要兼顾不同层次的作者群体需求,所以会有很多办刊水平居中,但是收录的文章能够被普通大众接受的同时还能拔高学术能力。
南核诞生的大背景是基于我国中文信息资源建设的现状和信息服务的需求,国家需要建立有利于潜心研究和创新创造的评价制度评价,使其服务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知识创新、前沿研判、综合评价,提升中文学术影响力。它是受教育部委托产生的,是属于国家、教育部重点课题公关项目,评价的权威中的权威。南核的难发很大一部分原因其实就在于,南核本身收录的就是顶尖,顶尖期刊的要求从一而终。
从上述来看,南核注定不能达到北核的体量(同一学科体系中)。
-如果真的给南核增加到2000本,就能真正解决当前发表的问题了吗?
-也许未必。南核之所以在人文社科领域被视为天花板,正是因为其严格的遴选标准和高学术门槛。如果突然将期刊数量扩大三倍,可能会导致南核的认可度下降,例如仅认可顶级C刊或进一步细分等级,导致学者仍需竞争更高层次的期刊。因为数量增加,并不简单等于质量认可。
影响因子、被引频次、下载量等数据本应客观反映期刊的学术影响力,然而当一篇论文出现95万次下载却零引用的极端案例时,很难不质疑这些指标能否真实衡量学术价值?下载量反映的是读者对论文的兴趣和关注程度,理论上应该与论文质量正相关,高下载量往往预示着潜在的引用机会。然而现实中,两者之间并不总是存在必然联系。某些论文可能因为标题吸引人、话题热门或关键词设置巧妙而获得极高下载量,但内容却缺乏实质性创新,最终无人引用;相反,一些专业性强、研究深入的文章可能下载量不高,却在相关领域内被频繁引用,真正推动了学科发展。从下载量与引用量的脱节,到影响因子的学科偏差,这些问题都在侵蚀学术评价,我们可能更需要的是像人大复印资料那样不问出身,只看质量的模式,以及更加多元、公正的评价方式,而不是过度依赖期刊级别这一指标。
公众号
反馈
微信号
期刊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