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基金委一纸通告让科研圈再度“降温”。2025年度集中接收阶段共收到申请433426项,最终受理432434项,同比增幅接近12.87%。然而,仅有53159项拿到“入场券”,整体资助率跌至12.29%,刷新历史最低值,“史上最难国自然”坐实。
为什么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率连年降低的时候,很多单位的立项数却屡创新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率连年降低,但部分单位立项数屡创新高,这一现象主要由以下因素导致:
一、申请基数扩大
随着科研人员数量持续增长(尤其是青年博士),各单位申报总量显著增加。即使资助率下降,绝对立项数仍可能因基数扩大而上升。例如,某单位去年申报100项,资助率15%时立项15项;今年申报200项,资助率降至12%,立项数仍可达24项。
二、资源向头部单位集中
顶尖高校和科研机构凭借深厚的学术积累、完善的科研平台和强大的导师团队,在竞争中保持优势。这些单位通过“有组织的科研”模式,整合资源、优化申报流程,提高中标率。例如,中山大学2025年立项1049项,接近福建省全省立项总数(1190项),医学类项目占比超40%,附属医院贡献显著。
中山大学2025年立项1049项(接近福建省全省1190项),浙江大学等顶尖高校持续保持300项以上的立项规模,形成"学阀"垄断格局。这些单位通过以下方式强化优势:
医学学科倾斜(2025年医学类项目占比超40%);
附属医院体系贡献(三甲医院年均立项超50项);
福建省2025年立项1190项(含37家单位),而中山大学单校立项即达全省88%,显示资源向东部沿海"学阀"高校高度集中。
三、政策调整与结构性优化
基金委近年加大对青年科学家的扶持力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数量增加。部分单位提前布局重点人群和优势方向,通过引进人才、优化申报策略,提升立项成功率。例如,部分高校通过“特聘副研”等过渡岗位,帮助青年教师续聘并申请项目。
2024年政策取消后,面上项目申请量激增48.77%,但资助率降至11.7%,加剧了"僧多粥少"的竞争;青年科学基金C类(原青年基金)资助率17%,但头部单位青椒通过"特聘副研"等过渡岗位获得续聘优势。
四、信息传播的“幸存者偏差”
立项数创新高的单位倾向于公开宣传成果,而资助率降低的单位可能选择沉默。这种信息不对称导致公众更易关注成功案例,忽视整体竞争环境的严峻性。
五、评审机制与资源配置差异
部分头部单位在评审环节可能因学术声誉、团队背景等因素获得一定优势。例如,评审标准对创新性的要求存在差异,头部单位允许试错,而普通单位需强调绝对原创。此外,资源垄断(如借调基金委人员、合作申报机构)也可能影响立项结果。
公众号
反馈
微信号
期刊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