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点评 >学术资讯 >真没招了!领导说本学期我们要一手抓教学,一手抓科研,一手抓基金,一手抓班主任,一手抓竞赛......恨不得化身八爪鱼
真没招了!领导说本学期我们要一手抓教学,一手抓科研,一手抓基金,一手抓班主任,一手抓竞赛......恨不得化身八爪鱼
发布时间:2025-09-12 浏览人数:2

开学了,领导在大会上说:本学期我们要一手抓教学,一手抓科研,一手抓基金,一手抓班主任,一手抓竞赛......每个人都恨不得化身为八爪鱼......

“三手抓”的背后,是高校评价体系的“不可能三角”。

在现有资源和个人精力限制下,几乎无人能真正完美实现“三手都硬”。文章可以探讨,是要求每个人成为“全能超人”,还是应该允许甚至鼓励教师在一定阶段有所侧重,形成“教学型”、“科研型”、“项目型”等不同发展路径。

教学:代表的是知识传递与人才培养的使命,要求投入大量时间备课、授课、与学生互动,其成效往往是迟滞的、难以量化的。

科研:代表的是知识创新与学术贡献的本职,需要的是长期专注、深度思考和不惧失败的探索,其产出(论文、专著)是学术界的硬通货。

基金:代表的是资源获取与外部认可的能力,它既是科研的燃料,本身又是一项需要耗费巨大精力去撰写方案、应对评审、管理项目的独立工作

这三者构成了高校教师版的“不可能三角”。理想状态下,它们应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科研促进教学,教学启发科研,基金支持二者。但现实往往是,在有限的24小时和个体的精力极限面前,追求一者的卓越,常意味着其余二者的妥协甚至牺牲。

教学需要持续的课堂投入、课后答疑与课程创新,科研要求深度思考与长期专注,而基金申请则涉及大量的文献调研、方案设计与文本打磨。这三者在时间上形成直接的竞争关系。一名教师若在一方面投入过多,必然导致其他方面的相对不足。更为根本的是,这三种活动所要求的认知模式也存在差异:教学需要结构化、系统化的表达,科研依赖于发散性、批判性思维,而基金申请则强调说服性与策略性写作。这种认知上的切换成本,往往被外界低估。

教学、科研与基金的“三角难题”因而不仅仅是一个时间管理问题,更是学术体制内部价值排序与资源分配的结构性矛盾。

“一手抓教学,一手抓科研,一手抓基金”的号召,是一个无限美好的理想。但它更像是一幅挂在墙上的蓝图,而非一份可以踏足前行的地图。真正的学术卓越,需要的不是面面俱到的疲于奔命,而是在深刻理解“不可能三角”的内在规律后,做出的智慧取舍与战略聚焦。

对于高校管理者而言,比起呼吁教师长出三头六臂,更重要的或许是打造一个允许偏科、鼓励协同、善待探索 的弹性评价体系与环境。唯有如此,教师们才能从三手抓的焦虑中解脱出来,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方天地,心无旁骛地做出或传承知识、或创造知识、或应用知识的独特贡献。

学员反馈 X
昵称:
手机号:
反馈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