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点评 >学术资讯 >注意!大学论文检出近8成“不合格”,追责教师!
注意!大学论文检出近8成“不合格”,追责教师!
发布时间:2025-09-12 浏览人数:5

近年来,本科论文抽检已成为高等教育领域备受瞩目的焦点话题。抽检结果不仅关乎高校的教育资源配置,如经费划拨和招生名额等,还直接反映了高校的教学质量。因此,提升毕业论文质量成为了各高校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然而,从实际的抽检情况来看,本科论文的整体质量仍有待提升。

据某中部省份公办高校公布的2023年教育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结果显示,该省被抽检的45所高校中,有35所高校存在问题论文,占比接近八成,仅有10所高校合格率达到百分之百。其中,近半数高校的问题论文比例超过5%,更有4所高校的问题论文比例突破了10%。

一位多次参与全国及多个省份本科毕业论文抽检评审工作的专家指出,本科生的毕业论文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什么样的论文会被判定为“不合格”?

以另一省份某公办高校公布的教育部评审专家对不合格论文的判定原因为例,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常见问题,供指导教师和学生们参考:

问题一

论文综述部分存在大量叙述错误,逻辑混乱,且所列参考文献与论文内容毫无关联,整篇论文需要重新撰写。

这类论文往往缺乏明确的研究方法和具体问题,综述内容被错误地当作了论文的主体部分。

此外,有的论文查重文件无法打开,使得综述部分是否存在抄袭行为无法判断。

同时,这些论文的框架逻辑不清晰,缺乏前言、目的意义、研究方法、结果分析、讨论结论参考文献等基本要素。

问题二

有的论文虽然进行了问卷调查,但问卷设计简陋且与所学专业毫无关联。

例如,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撰写的关于农村中学班主任工作的论文,其问卷设计与计算机技术毫无关系,所提出的解决办法也缺乏专业性。这类论文的格式不规范,问卷发放回收情况未提及,学生问卷结果未被运用,调研内容过于简单,数据统计也缺乏深度对比分析。
问题三

有些论文的摘要与论文内容不符,关键词不足,且存在容易引起歧义或过于肯定的语言。论文表述缺乏学术性,缺少相关理论、概念、研究背景和案例分析。例如,某设计类专业学生的论文在设计原则中提到了保持地域文化,但在设计方案中却未体现这一点。同时,论文中缺少必要的图纸和图表,排版也不规范,缺乏图例等基本元素。此外,这类论文的参考文献新颖性不足,缺乏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且未包含外文文献。

综上所述,本科论文要想避免被判定为“不合格”,就需要在综述撰写、问卷设计、论文框架、学术表述、图纸图表以及参考文献等多个方面下功夫,确保论文的规范性和专业性。


教育部强调严控毕业出口,强化论文抽检机制

背景源于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其中明确指出了需严格学业标准,并探索实施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抽检试点工作。

为进一步落实此要求,教育部于2021年1月正式推出了《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办法(试行)》。该办法规定,自2021年起,每年将对上一学年度授予学士学位的论文进行抽检,抽检比例原则上不低于2%。抽检的核心在于评估论文的选题价值、结构安排、逻辑清晰度、专业水平及学术规范性是否达标。

对于连续两年出现较多“问题论文”的高校,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将进行通报,并可能削减其招生计划。而对于连续三年问题频出的本科专业,若整改后仍无法达到标准,将面临暂停招生或撤销学士学位授权点的处罚。此外,抽检结果还将作为本科教育教学评估、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本科专业认证及专业建设经费分配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关键参考。


学生论文不合格 追责指导教师

值得注意的是,抽检结果不仅对学生和高校有深远影响,部分高校还规定,若论文在省级或教育部抽检中被认定为“问题论文”,其指导教师也将受到相应处罚。

例如,今年湖北某高校在省级论文抽检中,发现5篇“问题论文”,随即对涉及的教师进行了通报批评。

黑龙江某高校也通报了5名因“问题论文”被认定为严重教学事故的教师,对他们进行了全校通报批评,并取消了其一年内参与评奖、评优、评先的资格。

更有某985高校明确表示,对于上级抽检中认定为“问题论文”的,将参照重大教学事故处理其指导教师,并在最新的《教育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中,对重大教学事故责任人采取了包括停发绩效津贴、年终考核不合格等更为严格的处罚措施。

学位论文抽检要求愈发严厉,这实则是对学术质量的坚守与追求,其全方位、多层次的监控机制利于稳步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对学生来说,要树立正确学术观念,以严谨态度对待论文撰写与答辩,保证成果经得起检验。

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需严格把关学术质量,对 “问题学位论文” 导师的追责,意在引导其重视培养指导工作。

高校论文抽检要求严格化是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在此过程中,学生、导师、高校三方需共同发力,齐心确保学术质量稳步提升,以此推动高等教育健康、持续地向前发展,让高等教育能更好地为社会培养高质量人才。

学员反馈 X
昵称:
手机号:
反馈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