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2025年国社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宣布同年不能同时申报的规定发布,每位人文社科领域的老师都会遇到课题申报的终极问题:国社科VS教育部,我到底先申报哪一个?
两个分量都很重,26年的时候申报哪个立项的概率大呢?
今天我们就从4个维度来分析一下,根据自己现阶段的情况,到底申报哪一个是最优解。
01.从申报条件看——谁对青年学者更友好?
国家社科  | 教育部项目  | |
申报单位的范围  | 高校、社科院、党校、军队、党政机关及其他  | 限全国普通高等学校  | 
申报人的要求  | 副高级以上(含)专业技术职称(职务),或者具有博士学位  | 具有高级职称(含副高)的在编在岗教师  | 
青年项目  | 具有副高级以上(含)专业技术职称(职务)或者博士学位的,年龄男性不超过35岁,女性不超过40岁  | 具有博士学位或中级以上(含中级)职称的在编在岗教师,年龄男性不超过35岁,女性不超过40岁  | 
国社科更看重前期学术成果积累,若申报者无核心论文或省部级以上课题经历,通过初审的概率或大幅降低。
教育部项目则更注重“身份限制”,申报者须为高校在编教师。青年项目只要是中级职称或博士学位就可以申报。
02.从资助力度看——是不是钱越多机会就越大?
国家社科  | 教育部项目  | ||
重点项目  | 35万元  | 规划基金  | 10万元  | 
一般项目  | 20万元  | 青年基金  | 8万元  | 
青年项目  | 20万元  | 自筹经费项目  | 0  | 
西部项目  | 20万元  | 西部和边疆项目  | 8万元  | 
新疆项目  | 8万元  | ||
西藏项目  | 8万元  | ||
从表格里不难看出,相比教育部项目,国社科的资助规模堪称“豪华”。对于资金需求比较大的课题来讲,国社科的经费支持明显更有保障。
教育部项目由于经费的原因,申报的竞争也相对小一点,至少大佬们看不上这点钱。
03.从评审机制看——盲审VS会评
国家社科  | 教育部项目  | 
纸质版提交学校(单位)  | 网上系统填报  | 
单位提交上级社科管理部门  | 申报单位在线审核确认,生成、打印、盖章、提交纸质版  | 
再提交到全国社科工作办  | 网络匿名评审  | 
通讯初评(评活页)  | 公示  | 
会议评审(评申请书)  | 最终名单公布  | 
公示  | |
最终名单公布  | 
国社科实行3级申报制度,限项申报,每个省、每个学校有申报限额。教育部项目不限项,但有极个别学校为了提高本校命中率,也会在校内筛选一轮。
教育部项目,众所周知,是“最公平的项目”。评审采用全程盲审制度,评审结果完全由通讯评审专家打分决定。这种机制对“青椒”更友好。
国社科的评审则强调“综合门槛”。流程包括通讯评审、会议评审、终审等多轮筛选,不仅关注课题本身,还会考量申报者的学术履历、单位平台、前期成果影响力等。
04.从竞争强度看——内卷程度哪个更残酷?
国社科中竞争最激烈的当属青年项目,申报基数庞大,实际竞争激烈程度不亚于教育部项目。而教育部项目的竞争是相对更大的(我们青年学者数量实在是太庞大了),正因为其不限项,进入评审的竞争者更多,立项率也低。
不论是国社科还是教育部项目,青年学者请自觉在青年项目中努力,非青年学者就在一般项目中努力。
刚毕业没几年的博士学历青年教师,建议优先选择国社科青年项目;前期成果很薄弱的老师,优先申请教育部项目;年龄超过40岁的普通学者,教育部一般项目是唯一选择。
你怎么看呢?
公众号
						反馈
微信号
						期刊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