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上研究生确实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不过,小编这里可能要给大家泼点冷水了。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你可能考得上,却不一定能够准时毕业,即使是在规定的最大年限中,也有同学毕业不了。
从进入2020年以来,就陆陆续续有不少大学发出了“清退研究生”的通告。
比如,光四川大学,各个学院累计就有将近200名研究生被清退。
曾经在2020年1月15日,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就有“研究生退学”处理公告发布。
而在之前的6月18日,四川大学化学学院也发出公告,对两名研究生进行“清退”处理。
我们可以从上面的拟退学处理学生名单中的入学时间看到,这些学生中入学最早的居然是2004年9月份,大家可以算一算距离2020年是多少年?
将近16年,还毕业不了,原因可能只有一个,那就是真的不适合读研究生。
即使是最晚的2013年入学的同学,读研时间也已经接近7年(硕士本应该3年毕业,大部分延期的同学也只是延期半年或者一年)。
所以,看到有些网友评论说:“直接清退这种分流机制显得有点不人性化”。
其实,准确来说,这已经非常人性化了,毕竟,学校已经给学生足够长,足够充分的时间去准备毕业。
如果,真的用心去读研,认真去准备毕业设计,真的不可能这么长时间还毕业不了,特别是硕士研究生,最多延期半年或者一年就足够了。
而7年都毕业不了的,真的不能怪学校不够仁慈。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如此多的同学,辛辛苦苦考上了研究生,却又不能毕业?
其实,原因无非以下几个:
“没有毕不了业的硕士”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随着教育部对高校学生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想要“混毕业”,已经不再可能。
这,对于那些想要“混个学历”的同学来说,确实“挺残酷”的。毕竟,在研究生期间,不好好学习,不去认真做课题,那可能真的会毕业不了。
特别是博士研究生,想要毕业,确实需要做出一点成果才行。
所以说,还是希望考上研究生的同学,真的不要抱着“混毕业”的想法去读研究生,还是要认真对待,方能让自己不至于落到被“清退”这个地步。
如果说硕士研究生还勉强算“普及教育”的话,那博士研究生真的不能再算作是一种“普及教育”,而是一种“选拔性”教育。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读博士。
读研与读本科的差距很大,到底有多大,可以从两者的教学方式上就有所体现。
本科期间,虽然也在提倡自主学习,但是,大部分时间还是老师在上课,说白了还是一种被动的学习方式。
而读研以后,则完全不同,即使是上课,更多的时间都是学生在讨论,在分享。读研,需要学生真正做到主动学习,主动调研,主动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可能才是我们读研以后最大的收获吧!
所以说,自主学习能力较弱,对科研又没有特别大的兴趣的同学,读研读博需谨慎,特别是博士研究生,真的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读。
给大家的建议就是,别着急做读博的决定,先读个硕士再说,读硕士后基本上就能确定你到底适不适合读博。
还有一些同学,可能申请了硕博连读或者直博,如果中途发现情况不妙,也可以申请“降格培养”,博士转为硕士,也不至于最后毕不了业被“清退”。
针对被“清退”的这些学生,有人就表示,只处理学生,导师就没有责任吗?还有人表示,建议“劝退”导师。
确实,研究生被“清退”,虽然主要责任在学生,但是,作为导师,也或多或少还是有一定的责任。特别是现在有些高校导师,太过于“功利化”。
赚钱,谈项目逐渐成为了他们的主业,当老师,带学生,做科研,对他们来说已经逐渐成为了一项“副业”。
这对于学生来说,无疑不是一件好事情,这也导致“放羊型”导师越来越多,这对于自律性不好,又不擅长自我管理,自我规划研究生生活的同学来说,影响会很大。
所以说,还是希望研究生导师,不要真的成为一名“老板”,而忘了自己还是一名“老师”。学生,需要的是指导他,带他步入学术殿堂的老师,而不是“奴役”他的老板!
以上,真心希望每一位研究生能够珍惜读研机会,无论如何,也要保证能够毕业,即使是延期也没有关系,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顺利毕业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其他事情真的不算什么。
最后,还是要送大家一句话,“读研,很大程度上都是在靠自己,发文章、写论文、毕业,都是自己的事情,如果自己都不上心的话,那可能真的没人能够救得了你”。
公众号
反馈
微信号
期刊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