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点评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以下为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结果: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oochow University(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CSSCI来源
  • 人文核心(核心)
  • 科核
  • SCD
  • RCCSE
  • 北核
基本信息
  • 曾用刊名: 学桴(东吴月报);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主办单位: 苏州大学
  • 出版周期: 双月
  • ISSN: 1001-4403
  • CN: 32-1033/C
  • 出版地: 江苏省苏州市
  • 语种: 中文;
  • 开本: 大16开
  • 邮发代号: 28-50
  • 创刊时间: 1906
展开
出版信息
  • 专辑名称: 社会科学II
  • 专题名称: 教育综合
评价信息
(2023版)复合影响因子:3.361
(2023版)综合影响因子:1.807
  •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21-2022)来源期刊
  • 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 2004年版,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2017年版,2020年版,2023年版
  •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
  • 2018版A刊核心;2022版A刊核心
  • 期刊荣誉:
  •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征稿信息 查看点评 官网投稿

提示:

1、投稿方式:在线投稿。
2、刊内网址(202406期):https://sdxb.suda.edu.cn/
3、刊内邮箱:rwsk@suda.edu.cn
4、刊内电话:0512-65225082
5、出刊日期:双月刊,逢单月20日出版。

6、微信公众号: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sdxb1906)

7、咨询过编辑部,不收版面费审稿费。

            2024年12月26日星期四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5年度重点选题

【202406期】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于1906年创刊,是中国最早的大学学报,创刊号《学桴》(又名《东吴月报》);倡导内涵式发展,问题导向,交叉研究,开放办刊。为深入研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服务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经深入讨论,确定2025年度的重点选题如下。

(1)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研究

(2)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研究

(3)人文经济学学理化体系化研究

(4)人文经济化、经济人文化内在机制研究

(5)数字时代的哲学追问

(6)都市空间问题研究

(7)数字赋能基层社会治理研究

(8)社会保障与人口高质量发展研究

(9)社会保障与延迟退休问题研究

(10)数字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研究

(11)数字经济与金融科技研究

(12)绿色创新与高质量发展研究

(13)数据法治研究

(14)新兴权利法律问题研究

(15)新时代刑事法与社会治理研究

(16)明清近代诗文创新理论研究

(17)明清近代文人圈层化及思想倾向、审美感知研究

(18)明清近代诗文与江南文脉研究

(19)跨模态人工智能的发展、影响与规制研究

(20)平台、算法与媒介化治理研究

(21)城市景观与数字传播研究

(22)数智时代的国际传播研究

(23)新资料与中国古代史研究

(24)明清近代的江南社会研究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投稿须知

【官网信息】

 

一、投稿说明

1.来稿请通过本刊投稿系统,无须投递纸质稿。

2.本刊采用双向匿名审稿制度,审稿周期为三个月。如录用,即发出录用通知。三个月内未收到录用通知,作者可自行处理。

3.稿件收到录用通知后,作者需签署版权转让协议书(在本刊网站下载)并邮寄至编辑部,同意将稿件汇编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转让给编辑部。

4.稿件一经采用,本刊将奉寄两本样刊,并支付适当稿酬。

5. 来稿文责自负,勿一稿多投。

二、撰稿要求

1.篇名 简洁、精练、准确,一般不超过 20 字。

2.作者署名作者姓名(笔名)应署于篇名之下,并另起一行加圆括号注明作者的单位全称、所在城市和邮政编码。如为多位作者,且不属同一单位,请在各作者姓名的右上方加序号12……,并在圆括号内相对应地列明各位作者的单位名称、所在城市和邮政编码等内容。

3.摘要以200~300个汉字为宜,应以第三人称对文章内容进行概括和提炼,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结论、主要观点等,避免以“本文”“论文”“作者”或“本研究”等作者语,避免以“认为”“指出”等类词语表述,也无须对文中观点进行评价。

4.关键词摘要之下列出3~5个关键词。

5.作者信息 列出每个作者的出生年份、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出生地)、单位、学历、职称、研究方向。

6.基金项目如为省部级以上基金项目的研究成果,请注明项目名称、编号等。

7.正文 来稿应使用规范的汉字和标点符号,注意数字书写形式的统一。

8.标题层次一级标题使用“一、”,二级标题使用“(一)”,三级标题使用“1.”,四级标题使用“(1)”,标题不宜超过4级。

9.表格 表格设计科学、简明,一般使用三线表,不用竖线,按出现顺序列出表序,并在文中相应处提示,如“见表1”。一般把自变量作为列,因变量作为行。

10. 图片应清晰可读,在正文相关处提示,如“图1”。

11.字母符号请使用法定计量单位、符号和标准化、规范化的名词、术语。常用的统计学符号规定如下:样本总数用N,样本数为n,平均数为M,标准差为SDt检验为tF检验为F,卡方检验为χ2,相关系数为r,显著性为p。以上符号均为斜体。

12.正文中引证文献的标注

对正文中的术语、概念、观点和资料进行解释、辨析或评论,以页下注的形式进行标注,正文中使用右上标“①、②……”。

对直接或间接引证的文献说明出处,以尾注的形式作为参考文献标注,正文中对应出使用“[1][2]……”加页码的右上标形式。直接引文一般需加引号,如果篇幅比较长或者需要特别强调,可不加引号,另起行,以自成段落的形式出现,段落左边整体缩两格(第一行缩四格),并变字体,与正文相区别。

正文中的注释号统一置于包含引文的句子或段落标点符号之后(对专门词语做注释时除外,注释号可紧随其后)。

13.参考文献

采用顺序编码制,按引文在文中出现先后顺序排列,同一来源仅以第一次出现的序号为准,不重复出现。每一项需列出文献主要责任人、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处、出版项等。常见的文献格式列举如下:

论著——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1]周振甫.周易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1.

[2]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第四卷[M].区宗华,.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

[3]Verschueren Jef.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 LondonArnold1999.

期刊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

[4]何龄修.读顾城《南明史》[J].中国史研究,1998,(3.

[5]Miles J B. Art for the people[J]. Communist Review1948,(8.

汇编文集中的析出文献——[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G]//原文献主要责任者.原文献题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6]瞿秋白.现代文明的问题与社会主义[G]//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报纸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7]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N].人民日报,1998-12-2510.

电子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更新或修改日期)[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

 [8]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EB/OL](1998-08-16)[1998-10-04].http//www.cajcd.cn/pub/wml.txt/980810-2html.

更多具体著录格式参照国家标准《GB/T 77142005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14.编排顺序 1)中文题目;(2)作者姓名;(3)作者单位名称、所在城市及邮政编码;(4)中文摘要;(5)中文关键词;(6)作者信息;(7)基金项目;(8)正文;(9)参考文献;(10)英文题目;(11)汉语拼音的作者姓名(或作者的英文姓名);(12)作者单位英文名称;(13)英文摘要;(14)英文关键词。

我来写点评
学员反馈 X
昵称:
手机号:
反馈内容:
我的回应 X
回应内容:
我要点评 X
是否录用:
审稿时间:
见刊周期:
审稿费用:
版面费用:
稿费:
稿件字数:
我的学历:
我的职称:
查重要求:
有无课题:
有无回复:
投稿难度:
该刊可发:
投稿主题:
我的点评:
+
+ -
回复 X
回复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