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点评 >国际新闻界
以下为国际新闻界的结果:
国际新闻界
Chinese Journal of Journalism & Communication
  • CSSCI来源
  • 人文核心(权威)
  • RCCSE
  • 北核
基本信息
  • 曾用刊名:
  • 主办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
  • 出版周期: 月刊
  • ISSN: 1002-5685
  • CN: 11-1523/G2
  • 出版地: 北京市
  • 语种: 中文;
  • 开本: 16开
  • 邮发代号: 82-849
  • 创刊时间: 1961
展开
出版信息
  • 专辑名称: 信息科技
  • 专题名称: 新闻与传媒
评价信息
(2023版)复合影响因子:6.414
(2023版)综合影响因子:3.719
  •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21-2022)来源期刊
  • 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 1992年(第一版),2000年版,2004年版,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2017年版,2020年版,2023年版
  •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
  • 2018版A刊核心;2022版A刊权威
  • 期刊荣誉:
  • 新闻学与传播学;
征稿信息 查看点评 官网投稿

提示:

1、投稿方式:在线投稿。

2、刊内网址:http://cjjc.ruc.edu.cn

 (202212期)

3、出刊日期:月刊,每月出版一期。

4、本刊不收取版面费。

2023222日星期三

                     

 

《国际新闻界》2025年选题指南

【官方微信公众号信息】

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专栏

1.习近平文化思想传播研究
2.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下党媒理论创新研究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专栏

1.数字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
2.抗战时期中共的大宣传经验与当代启示研究(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专栏)
3.抗战时期中共的国际传播实践与当代启示研究(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专栏)
4.中国共产党的传播观研究


中国自主新闻传播学知识体系建构专栏

1.中国新闻传播学原创概念、理论和范式探索研究
2.全球新闻传播学术史与思想史研究
3.华夏传播研究
4.中国特色媒介与传播观念的溯源与知识考古研究
5.新闻传播学的跨时空和跨学科知识生产的脉络路径研究与反思

新闻学

1.智能传播时代新闻学元问题与核心概念研究
2.新闻学理论范式、争鸣与未来
3.融合新闻理论与实践研究
4.推进新闻宣传与网络舆论一体化管理研究
5.完善舆论引导机制和舆情应对协同机制研究

传播学

1.智能传播语境中传播学研究的新理论、新范式、新方向
2.媒介本体论研究
3.AIGC语境下知识传播研究
4.传播力提升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
5.我国国家战略传播体系建构研究
6.智能与计算传播实证方法研究
7.数字时代传播质化研究的规范与创新研究

新媒体与网络传播

1.整合网络内容建设和管理职能研究
2.网络数据安全研究
3.互联网本质认知的理论探索研究
4.数字媒介与乡村振兴研究
5.青年数字媒体实践与意识形态研究
6.老年群体新媒体使用研究
7.无障碍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
8.生成式人工智能背景下的隐私问题研究
9.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版权研究
10.人机传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11.多模态传播与情绪感知研究
12.中国三十年网络流行语的媒介记忆研究

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

1.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实践研判与理论供给研究
2.全媒体传播体系中生产传播机制与评价体系研究
3.智能传播时代新闻传播教育系统性变革研究

国际传播

1.国际传播中的认知竞争研究
2.全球南方国际传播研究
3.“一带一路”中的国际传播研究
4.大传播视野下国际传播效能研究
5.国际传播的中国模式研究
6.文明交流互鉴与跨文化传播研究
7.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研究

媒介文化

1.网络空间青年流行文化研究
2.当代青年数字化生活形态研究
3.中华文化数字传播研究
4.文化比较视野中的中国传播思想研究
5.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实践与理论建构研究
6.文化与科技融合语境下的新型文化业态研究
7.数字时代非物质遗产传播研究
8.银发群体的数字接触与文化产业构建研究


《国际新闻界》投稿须知

【官方微信公众号信息】

 

国际新闻界 2022-02-09 13:12 发表于北京

《国际新闻界》(Chinese Journal of Journalism & Communication, CJJC)是由教育部主管、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新闻传播学综合性学术月刊,致力于学术的自由探讨与研究的创新,促进国际学术交流,是新闻传播学科唯一的国家社科基金首批资助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新闻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之一。本刊实行同行专家匿名评审制度,诚邀国内外作者登录本刊在线投稿系统(http://cjjc.ruc.edu.cn)投稿。

一稿件类别

(一)研究论文:论文(含本刊公开征集的话题稿)以中文或英文写作,1.5万字以内(包括中英文摘要、关键词、注释、引用文献、表格、图片等)。

(二)话题稿件:详情请参照《国际新闻界》征集《本期话题》栏目策划方案。

(三)访谈:针对国内外新闻传播领域的重要问题对知名学者的访谈,字数1.5万字以内。需要附上被访谈者的学术简介,以及被访谈者的知情证明(如对方的电子邮件回复截图、授权书等)。

(四)书评:书评6千字以内,限于对三年以内出版的中外文新闻传播学类书籍的评述。书评中要有书籍的出版信息,包括作者、书名、出版时间、地点、出版社、页数、价格、统一书号,此类信息若是中文,要译为英文。

二审稿程序

(一)投稿:作者按网站要求注册后,通过在线投稿系统投稿,请勿将稿件发给编委和编辑部任何个人或以其他方式投稿,以免耽误审稿。

(二)为了匿名评审的公正,请在发送投稿文档前确保稿件开头以及正文各处都已匿名处理。如未按规定匿名处理,本刊将对投稿作退稿处理。

(三)审稿:1.来稿上传后,将由编辑部初审;若适合本刊,则以双匿名形式分发给两位审稿人进行同行评议。作者可以通过投稿系统查询审稿进度,发现退稿提示,请另投他刊。2.若审稿人提出修改意见,请作者参照修改后上传修改稿及答辩说明。若两位审稿人意见相左,本刊将请第三位审稿专家评审,并由编委会决定评审意见。如若作者2个月内未上传修改稿,将被视为自行放弃投稿。

(四)录用:来稿在审稿人推荐刊用后,将由栏目主持、责任编辑、编辑部主任、主编助理依次再度编审,执行主编终审,全部通过后,本刊将择期发表。

(五)稿件在修改期间,请作者以word文档的修订模式进行修改,在上传的修改稿中保留修改痕迹,并另附修改说明。

(六)由于审稿资源与版面空间有限,同时为了避免作者稿件在本刊积压无法按时发表,特对投稿须知做如下补充规定:没有稿件在评审之中的作者,一次只能投一篇稿件;作者在前一篇稿件审稿结束前不要再投新的稿件。如违反规定,该作者在投稿系统中所投稿件均将作退稿处理。

三注意事项

(一)投稿者须按照本刊的论文格式规范写作(见后),格式不符者作退稿处理。

(二)无论审稿中还是刊发后,论文一旦被确认抄袭、剽窃,本刊将在五年内拒绝该文作者的投稿,并在本刊及网站发布公告,冻结其注册账号。发现一稿多投,则在三年内拒绝该文作者的投稿。

(三)稿件发表后,版权即属于本刊编辑部所有(包括网络数字版权)。本刊注重原创首发,包括但不限于微信公众号、微博以及各网站等数字形式的首发权利。未经本刊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对本刊进行翻印、网络转载或其他形式的传播。此外,作者如果通过网络其他途径发布的文章与刊登在本刊的文章有所不同,须在显著位置注明在《国际新闻界》正式刊载文章基础上有修改。

(四)本刊不收取任何形式的版面费。稿件发表后,作者将获赠当期刊物。

(五)投稿内容及文中所使用的人物称谓须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六)本刊原则上不接收翻译类稿件。

四格式规范

本刊从2018年第1期开始使用以下新版格式规范,请作者投稿时予以参照。为了保证匿名评审的公正,稿件正文word文档的文件名和内容中都不能出现任何表明作者身份的信息;否则将被直接退稿。本刊在美国心理学会(APA)标准的基础上制定了关于正文、注释、引文和引用文献的格式规范。

第一部分 标题、摘要和关键词

中文标题:副标题(两端对齐,主标题黑体小3号字,副标题黑体小4号字,之间用冒号或破折号相隔,不宜超过20字)

作者姓名(左对齐,黑体小4号字)

摘要(摘要二字左对齐,黑体5号字)

□□□□□□□□(两端对齐,宋体5号字,篇幅200300字,摘要质量直接影响论文的被引用率,请作者高度重视。)

关键词(关键词三字左对齐,黑体5号字)

□□□□□□□□□□□□□(宋体5号字,3-5个,之间用顿号分隔。关键词尽量不要与标题重复)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四字左对齐,黑体5号字)

□□□□(两端对齐,宋体5号字,注明作者的姓名、任职机构、职称、邮箱,比如:黄旦,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电子邮箱:□□□。)

English Title(两端对齐,Times New Roman3号加粗;副标题Times New Roman4号字,之间用冒号相隔。)

Author’s name (左对齐,Times New Roman4号字,英文姓氏要全部大写,名字首字母大写,如:LIU Hailong)

Abstract(左对齐,Times New Roman 5号字加粗)

□□□□□□□□□(两端对齐,Times New Roman 5号字)

Keywords(左对齐,Times New Roman 5号字加粗)

□□□□,□□,□□□(两端对齐,Times New Roman 5号字,之间用半角逗号分隔;专有名词的首字母大写,其他均为小写)

Author(多位作者则为Authors) (左对齐,Times New Roman 5号字加粗)

□□(两端对齐,Times New Roman 5号字, 参考中文简介翻译,如:Huang Dan is a professor of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Fudan University of China. Email: □□□□.

【说明1】如稿件为英文论文,务必要有对应的中文标题、作者、摘要、关键词等信息;顺序为英文在前,中文在后。

【说明2】如稿件为书评,在正文开头添加书籍信息;如稿件为访谈,在正文开头添加被访谈者学术简介,如:

书籍信息(左对齐,黑体5号字)  《传播的观念》,陈卫星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349页,ISBN978701004142129元。

被访谈者学术简介(左对齐,黑体5号字)克利福德·G·克里斯琴斯(Clifford·G·Christians)是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传播学研究教授、新闻学教授及媒介研究荣休教授。他长期担任香槟分校传播研究所(ICR)所长和传播学博士项目负责人。克里斯琴斯教授是国际知名媒介伦理学学者,其研究专长为传播伦理、技术哲学等。他与几位学者合著的教材《媒介伦理:案例与道德推理》被广泛使用。他最近出版的著作还有《公共传播伦理》、《媒介规范理论》和《跨文化世界中的传播理论》等。

第二部分 正文

一、标题与字体

(一)标题一般为三级以内,一级小标题表示为一、……”,二级小标题为(一)……”,三级小标题为“1.……”(阿拉伯数字序号后标点为“.”,而非)。

(二)一级小标题为黑体小4号字;注释和引用文献为宋体小5号字;一级小标题以外次级标题及正文均为宋体5号字,每段首行缩进2字符。英文字号同中文,字体为Times New Roman

二、内容

(一)引用外国人名、外文书籍等材料时,可以直接使用外文姓名全称;如使用中文译名,需在首次引用时附括号注明其外文姓名全称。

(二)正文中专业术语的中英文对照时括号中的英文为小写,如要旨(gist

(三)稿件中的图示若是彩色,请务必转换为灰度,转换时以可清晰辨识为准。

三、标点

(一)正文标点全部为中文全角输入;中文中间的连接符为宋体,如时-空,阿拉伯数字、英文中的连接符为Times New Roman,如(Peters200521-30),pre-modern

(二)带有引号、书名号的并列成分之间不需要顿号。

(三)图表格式的标题位置:图表标题在表格上方,图片标题在图片下方,居中,用冒号标注,如1”“1;图表与图片标题黑体、五号字,表格与图片内文字宋体、小五号字。

四、引文

(一)正文中的引文(直接引述与间接引述)采用文中夹注形式,基本格式为(作者,出版年代:页码),如【……黄旦(2017)。】或【“……黄旦(201745)】。

引文如为著作,夹注中务必交代具体的引用页码,但是文后的引用文献信息中不必交代页码;引文如为期刊,夹注中不必交代页码,但是文后的引用文献信息中务必交代发表期刊的页码范围。

(二)若引文等于或超过4行,则上下各空一行,独立成段,无需引号,悬挂缩进2字符,段首缩进两字符,五号楷体字。

(三)同一作者同一年的多个文献用ab等区分,如(陈卫星,2016a)(陈卫星,2016b)。

(四)如引注为译作,夹注中需加上原出版年份,且原出版年份在前,译作年份在后,如【利奥塔尔(1979/1997)】

(五)如引文作者超过六位,可只标注第一作者,其姓名后标注(英文用“et al.”)。

第三部分 注释与参考文献

一、注释[Note / Notes]

注释黑体五号字,“Note / Notes”Time News Roman,五号字,加粗。)

注释放在文末,全部顶格,在文中需要说明的文字处插入标注(依次上标阿拉伯数字序号1),文章末尾序号1对应的文字即为该处注释的内容。

二、参考文献[Reference / References]

参考文献黑体五号字,“Reference / References”Times New Roman,五号字,加粗。)

(一)参考文献如超过一行,从第二行开始悬挂缩进两字符。

(二)参考文献指按顺序列出正文和注释曾参考的文献,不同语言文献排序为:中文文献(包含外文文献中文版)在前、外文文献在后。中文和外文文献作者均以姓氏拼音字母为序(作者不详或机构作者时,以其英译首字母排序)。

(三)中文参考文献用中文全角,英文参考文献用英文半角,中文参考文献无须译成英文。

(四)同一作者的文献,按出版年份先后顺序排列;若出自同一年,在这一年后加注abc区分,如:陈卫星(2016a)、陈卫星(2016b)。

(五)如果是报刊上的文章,没有具体作者,可以用报刊名称作为作者。

(六)英文参考文献的标题首个单词的首字母大写,其他均为小写。专有名词除外。

(七)具体范例:

1.期刊论文

黄旦(2015)。新报刊(媒介)史书写:范式的变更。《新闻与传播研究》,(12),5-19

杨国斌(2017)。情之殇:网络情感动员的文明进程。《传播与社会学刊》(香港),(40),75-104。(境外中文期刊文章中附小括号注明出版地。)

McCombs, M. E. & Shaw, D. L. (1972). The agenda setting function of the mass media.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36 (2), 176-187. (英文期刊的卷号用斜体)

2.会议论文

黄旦(20147月)。在之间:发明中国现代报刊。全球化时代中西方媒体文化比较研究会议论文。北京。

Peters, J. D. (2011, March). Two cheers for technological determinism. Paper presented at Conference on Media Histories: Epistemology, Materiality, Temporality. New York.

3.书籍

陈卫星(2004)。《传播的观念》。北京:人民出版社。

Silverstone, R. (1994). Television and Everyday Life. London, UK: Routledge. (英文著作中,英文著作中,美国出版地要列出城市名与州名缩写,美国以外的地区要注明城市名与国名缩写)

奥平康弘(1997)。《ジャーナリズムと法》。东京:新世社。(非英文的外文著作样式,直接使用原文字。)

4.书籍章节

张咏,李金铨(2008)。密苏里新闻教育模式在现代中国的移植——兼论帝国使命:美国实用主义与中国现代化。载李金铨(主编),《文人论政——知识分子与报刊》(第281-309页)。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特别注意:引用书籍章节时,须析出文章页码)

Carey, J. W. (1999). Innis “in” Chicago: hope as the sire of discovery. In Acland, C. R. & Buxton, W. J. (Eds.). Harold Innis in the New Century: Reflections and Refractions (pp. 81-104). Montreal, CA: 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特别注意:引用书籍章节时,须析出文章页码)

Szablewicz, M. (2015). The “losers” of China’s Internet: memes as “structure of feeling” for disillusioned young netizens. In Yang, G. (Ed.). China Contested Internet(pp.168-191). Copenhagen K, DK: NIAS Press.

5.编著

李金铨(主编)(2008)。《文人论政——知识分子与报刊》。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Acland, C. R. & Buxton, W. J. (Eds.). Harold Innis in the New Century: Reflections and Refractions.Montreal, CA: 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六位以上作者的文献,只保留第一位作者姓名,后面标注,英译为“et al.”;六位及六位以下作者要标注全部作者姓名。)

6.译著

丹尼斯·麦奎尔,斯文·温德尔(1982/2008)。《大众传播模式论》(祝建华译)(第2版)。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Nora, P. (1893/1996). Realms of Memory: Conflicts and Divisions (vol.1). (Goldhammer, A.  Trans.). New York, N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7.学位论文

王维佳(2009)。《作为劳动的传播:我国新闻工作者的劳动状况研究》。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论文。北京。

Peters, B. (2010). From Cybernetics to CyberNetworks: Norbert Wiener, the Soviet Internet, and the Cold War Dawn ofInformation Universalism. PhD dissertation, Columbia University, New York.

8.报纸

李松(2012 01 10 日)。乌坎事件折射出什么?《人民日报》,A17

南方周末(200838日)。公民新闻与新闻专业主义。《南方周末》,B17。(报纸文章样式。若无个人作者,可用报刊名称代替。)

Ronson, J. (2015). How one stupid tweet blew up Justine Sacco’s life. New York Times, A12.

9.杂志

吕新雨(2006)。《仪式、电视与意识形态》。《读书》,(8),121-130

The Economist (2017, November. Traffcking women: Fear on the border. The Economist, (4), 29-30.

10.网络材料

Edelman2015)。中国企业信任度下滑,仍缺乏诚信和互动参与度。检索于 http://www.edelmangroup.cn/newsDetail34.html

中国的新闻业与社会转型(时间不详)。检索于http://www.abcd.com.cn.(网络文献或资料无确切作者、时间时,正文夹注中用文献名第一个词汇  表示作者,引用文献中用文献名表示作者;时间用时间不详表示。)

Roberts, M, E. (2014). Fear or friction? How censorship slows the spread of information in the digital age. Retrieved from http://scholar.harvard.edu/files/mroberts/files/fearfriction_0.pdf.

其他格式范例请参照《美国心理学会写作手册(第六版)》(Publication Mannual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sixth edition)。


我来写点评
学员反馈 X
昵称:
手机号:
反馈内容:
我的回应 X
回应内容:
我要点评 X
是否录用:
审稿时间:
见刊周期:
审稿费用:
版面费用:
稿费:
稿件字数:
我的学历:
我的职称:
查重要求:
有无课题:
有无回复:
投稿难度:
该刊可发:
投稿主题:
我的点评:
+
+ -
回复 X
回复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