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点评 >哲学动态
以下为哲学动态的结果:
哲学动态
Philosophical Trends
  • CSSCI来源
  • 人文核心(核心)
  • 科核
  • RCCSE
  • 北核
基本信息
  • 曾用刊名: 国内哲学动态
  • 主办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 出版周期: 月刊
  • ISSN: 1002-8862
  • CN: 11-1141/B
  • 出版地: 北京市
  • 语种: 中文;
  • 开本: 16开
  • 邮发代号: 82-462
  • 创刊时间: 1963
展开
出版信息
  • 专辑名称: 哲学与人文科学
  • 专题名称: 哲学
评价信息
(2023版)复合影响因子:1.082
(2023版)综合影响因子:0.612
  •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21-2022)来源期刊
  • 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 1992年(第一版),1996年(第二版),2000年版,2004年版,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2017年版,2020年版,2023年版
  •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
  • 2018版A刊核心;2022版A刊核心
  • 期刊荣誉:
  • 哲学;
征稿信息 查看点评 官网投稿

提示:

1、投稿方式:在线投稿。

2、刊内网址:https://zxdt.cbpt.cnki.net

3、出刊日期:月刊,每月26日出版。

4、本刊不以任何形式收取版面费。

202523日星期一

                                                               

 

哲学研究杂志社2025年度重点选题

【官方微信公众号信息】

 

哲学动态杂志 哲学动态杂志 2025年02月03日 08:59 北京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的关键之年。哲学研究杂志社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学术导向、价值取向,以现实问题带动基础理论研究,以基础理论研究深化对现实问题的认识,积极构建中国特色哲学“三大体系”和中国哲学自主知识体系。目前,哲学研究杂志社拥有《哲学研究》《哲学动态》《世界哲学》《中国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年鉴》等期刊,为更好发挥学术引领作用,担负新时代的文化使命,现将2025年度重点选题胪列如下:

0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研究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最显著的时代特征、最鲜明的理论品质。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深入学习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内涵,深入推进对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伟大建党精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大理论现实问题的哲学研究,为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哲学贡献。

02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哲学阐释


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建设文化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自觉坚持“两个结合”,对一系列原创性标识性概念,如“党的文化领导权”“文化自信”“文化主体性”“第二个结合”“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作深入细致的学理阐释,积极探索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新路径。

03 中华文明特质与形态的中国哲学基础研究


从哲学角度研究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阐明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及其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建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探索中国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理论机制,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04 中国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


拓展深化中国哲学自主知识体系问题研究,积极建设中国哲学自主知识体系,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三大体系”的内在要求。要立足当代实践,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的深厚土壤中,以高度的文化自觉锻造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的主体性,创发出凝聚中华文明价值和中华民族力量、回应全人类共同命运的中国哲学自主知识体系,为人类文明的未来提出中国的哲学方案。

05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中国化与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是一体两面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丰富成果,要求我们作出新的理论探索。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表征,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是什么?功能是什么?特征是什么?如何在凸显“中国性”中重新书写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如何在“两个结合”中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理化阐释?通过加强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哲学、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等研究,积极构建中国自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进而推动中国特色哲学“三大体系”建设。

06 马、中、西哲学对话中的中国道路研究


“中国哲学”为中国道路提供思想根据,马、中、西哲学如何形塑中国思想的面貌?又在何种意义上相互融合而锻造了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和精神追求?创造了什么样的区别于其他文明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这需要我们从哲学高度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西方哲学中国化、中华文化的“两创”进行深刻思考。本社旨在引导学界对马、中、西哲学对话的展开方式和融通内容进行学理上的分析,深入探讨马、中、西哲学的深度融合之于中国道路的影响。

07 世界哲学版图重绘与西方哲学中国化


全球化时代要求多元文明间的交流互鉴,以平等、包容的文明观共筑人类文明共同体。在这一新视野下,超越西方中心主义和文明冲突论的狭隘格局,探索重绘世界哲学版图的路径。西方哲学中国化体现了以文明对话促进思想创造的可能性,也构成了世界哲学版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本社将聚焦相关成果,立足中国传统和中国现实,展示当代中国学者对西方哲学的新诠释,以及在中外思想交汇融合基础上实现的理论发展与创造。

08 文化哲学与文化基础理论研究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关注从哲学层面探讨文化形成、发展基本原理的相关研究,强调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国外文化理论的精华,在明确的时代意识和现实意识中发展中国特色文化哲学与文化基础理论。通过对各种文化范式、文化形态、文化批判理论、文化实践模式等方面的研究,推动文化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的融合发展,为提升中国文化形象贡献力量。

09 关于人工智能等新科技的哲学研究

人工智能、量子计算、自动驾驶、脑机接口等前沿新科技的发展,极大改变了人们对未来的想象,同时也促使人类重新展开对人本身、对生命本身的理解。聚焦对新科技基本原理和底层逻辑的思考,同时关注新科技在本体论层面带来的哲学变革、对人类本质的影响、与传统哲学的碰撞以及跨学科融合视角下的交叉研究等,以期能够对人类的未来发展作出哲学性的审思与展望。

10 应用伦理学的前沿问题研究

社会生活的变革与新科技的发展,引发越来越多亟待思考的伦理议题。围绕当前热点问题、前沿问题,如人工智能的道德抉择、大数据时代的隐私与数据伦理、基因编辑等生命技术的道德边界、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基础、生态保护与伦理责任、人口老龄化与公共卫生资源分配等,推动相关领域的深入讨论,为未来价值准则、伦理规范、行业标准、法律法规的制定提供学理支撑,实现伦理学基础理论与应用伦理学的相互促进。

11 当代美学和美育教育

中华美学源远流长,塑造了中华民族丰富的精神世界和崇高的志趣品格。当代中国美学研究既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博采国外美学理论众长,在美学基础理论和审美实践指导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为进一步发展当代中国美学,我们聚焦以下选题:对美学理论的当代阐释,当代美学前沿理论研究,中西美学的对话与融合,中华美学的核心精神,中华美学的价值导向和教育作用,中华美学对于当代艺术实践的引领作用等。通过对当代美学与美育的研究,我们希望凸显中华美学的审美理想,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

12 人物专访

栏目根据各个时期哲学事业的发展态势,遵照现实关怀、学人关怀和学术关怀的宗旨,致力于对哲学各二级学科中具有良好学术影响力和较高学术地位的学者进行访谈,提出具有方向性和引导性的学术创见。栏目力图通过访谈见证哲学在时代中发展转型的基本面貌,从不同的学科背景探讨哲学重大热点和焦点问题,忠实记录思想与时代的互动和学术的进步,让栏目中的每一位受访者的思与想带给读者新的思考和新的启发。


《哲学动态》投稿须知

【官网信息】

 

《哲学动态》杂志的审稿周期为六个月,未录用稿件不另行通知。2022年起格式改为页下注+文后参考文献(参见本刊2022年第一期)。请于附件文章最前端注明作者详细地址与联系方式,并附800字左右内容长摘要(写作规范参加下文写作指南)。来稿应符合学术规范,严禁一稿多投。稿件经中国知网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检测后完整检测结果(即,含引用文献)重合率超过(含)15%,一律不予刊用。

《哲学动态》论文长摘要写作指南

长摘要(summary)又被称为提要或简介,不同于我们通常所说的摘要(abstract)。摘要总结文章要点,无需细节。通过摘要,要传达出这样几点:文章的主要问题和方法,主要论点和新见及其重要性。长摘要(提要)则是一个长版的摘要,同时也是文章的浓缩版。相比于摘要,长摘要包含更多细节、观点,旨在帮助读者理解文本,快速了解文章内容、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预估文章的可读性及使用价值等,以决定是否进一步阅读。

关于长摘要的写作,有以下几点需注意:

1. 在写作规范上,长摘要的写作应遵循“3C”原则,即:

Complete(完整):须包含论文的各个主要部分。

Clear(清晰):易于读懂,有良好的谋篇布局。

Cohesive(连贯):各个部分之间的衔接顺畅。

摘要是第三人称的客观叙说,建议少采用作者认为”“本文认为之类的主观陈述。

2. 在内容上,长摘要应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 研究所涉及的主题、目的及研究背景;

2) 研究方法/原理/条件及其合理性;

3) 理论依据、经验依据及其来源;

4) 研究的主要观点及结论;

5) 重要创新内容及意义(文章与以往文献的区别,在相关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对本学科发展的作用,以及在分析与应对重大现实问题方面的意义,学术交流价值等);

6) 研究展望(本研究的不足,未来研究可能的方向等)。

此外,还需注意的是,长摘要的内容顺序应与文章内容的顺序一致。

3. 《哲学动态》论文长摘要的其他要求:

1)长摘要的篇幅为英文词600—800左右,并附上中译文,内容完全对应。

2)论文摘要应包含的要件:论文题目、作者姓名;

3)摘要的内容应包含但不超越论文的主要信息,以供读者确定是否需要阅读全文;

4)摘要中应排除本学科领域已成为常识的内容;

5)不重复引言中的内容和题名中已有的信息;

6)对论文内容不进行诠释和评论;

7)叙述新信息、新发现及关键数据;

8)要使用规范化名词术语,专业术语采用国际通行译法;

9)结构严谨,语言简洁。


我来写点评
学员反馈 X
昵称:
手机号:
反馈内容:
我的回应 X
回应内容:
我要点评 X
是否录用:
审稿时间:
见刊周期:
审稿费用:
版面费用:
稿费:
稿件字数:
我的学历:
我的职称:
查重要求:
有无课题:
有无回复:
投稿难度:
该刊可发:
投稿主题:
我的点评:
+
+ -
回复 X
回复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