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1、该刊为集刊无CN刊号。
2、投稿方式:邮箱投稿。
3、刊内电话:18068847040、13913002679
官网电话:025-89687537
4、出刊日期:半年刊,每年出版2辑。
5、刊内信息:本刊不收取版面费。
2022年7月11日星期一
《宏德学刊》稿约
【2021年02期信息】
一、《宏德学刊》是由南京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和江苏宏德文化出版基金会主办的综合性学术集刊,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目录》,为CSSCI来源集刊。本刊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向国内外发行。
二、《宏德学刊》以研究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宗旨,常设的栏目包括:
(一)儒释道综合研究:关于儒释道三教的思想、历史、经典等研究;
(二)中华语言文字研究:中国传统文字、音韵、训诂学方面之研究;
(三)珍稀文献整理与研究:稀见文献、地方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四)传统智慧与现代管理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代管理思想的融通研究;
(五)中国文化遗产研究:传统艺术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之研究;
(六)传统价值观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华优秀价值观与当代社会道德建设之研究;
(七)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综述、重要学术对话、书评等。
本刊热忱欢迎国内外学者就以上专题及其他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议题赐稿。
三、来稿以不超过20 000字为宜,请附中英文标题、中文摘要(300字以内)、关键词(5个以内)。并请附100字以内作者简介,包括真实姓名、工作单位、职称职务、研究方向、通信地址、电子邮箱、联系电话等。
四、本刊实行匿名审稿制,投稿后三个月内未接到用稿通知者可自行处理稿件。限于人力,本刊来稿一律不退,请作者自留底稿。本刊不收取版面费,一经录用,即致稿酬,并寄送当期样刊。
五、来稿文责自负,杜绝一稿多投,本刊不承担因论文著作权等问题造成的法律责任。对于录用的稿件,本刊有权酌情删改,如不同意,请予说明。
六、来稿务必遵守学术规范,尤其确保注释的完整和引文版本的甄选。请采用当页脚注形式,并认真核对引文,以利编辑排版。详细格式请参见本刊注释体例说明:
(一)引用常用古籍,标明其卷数或具体题名即可,如《高僧传》卷四、《史记·游侠列传》;非常用古籍、新印古籍,请参照专著规范。
(二)引用专著,应标明作者名(国外作者加国籍、译著在书名后加译者)、书名、出版社、出版年份、页码,著作方式非“著”者应标明著作方式。西文专著使用斜体。如:
章太炎:《国学概论》,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0—25页。
池田知久:《池田知久简帛论集》,曹峰译,中华书局2010年版。
A. C. Graham, Later Mohist Logic: Ethics and Science,HongKong: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2003.
(三)引用期刊论文,应标明作者名、文章名、期刊名、出版年份、卷期数。西文期刊论文加引号,期刊名使用斜体。如:
陈云松:《走出费孝通悖论———谈社会学的方法之争》,《清华社会学评论》2017年第1期。
Alan Pritchar, “Statistics Bibliography or Bibliometrics”, Journal of Documentation, Vol.25, No.4, 1969.
(四)引用析出文献时,应将专著的责任者与专著题名排在析出文献之后;析出文献与专著信息之间加“载”字。如:
黄宽重:《严耕望先生访问记》,载严耕望:《治史三书》,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08—214页。
(五)文中若有插图或照片,亦请注明出处,并提供清晰的电子图档。艺术作品的图片请在图下标明作者时代、作者名、作品名、材质及类型、尺寸、藏地等信息。
七、本刊投稿电子信箱:hongdexuekan@163.com
本刊通讯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仙林大道163号
南京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宏德学刊》编辑部
邮编:210023
联系人:邵佳德、胡永辉
联系电话:18068847040、13913002679
《宏德学刊》编辑委员会
二〇二一年七月
公众号
反馈
期刊点评
联系客服